豆豆因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健康状况评分较低入住娄底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出生第2天就出现进食后腹胀、呕吐、大便量少等症状,医护人员采取减少饮食、促排便等措施后,豆豆的腹胀逐渐缓解。第10天恢复正常饮食后,豆豆再次出现腹胀、呕吐、不排气排便的情况,并且腹部越胀越大,腹壁可看到扩张的肠子轮廓。在完善消化道造影、腹部彩超等检查后,专家团队考虑其为小肠机械性梗阻。保守治疗后,豆豆的病情并无好转,还有了加重的趋势。于是,专家们紧急讨论,与家属详细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决定开展剖腹探查术。
为一名出生13天的早产儿进行外科手术,手术难度之大、风险之高可想而知,对麻醉、监护、护理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医务科紧急组织儿科党支部书记、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姜新萍,儿科三病区(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廖奇,普外科四病区副主任医师肖新辉,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彭冬华,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刘晓明,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刘蕊等专家开展MDT(多学科诊疗)讨论,全方位分析患儿病例特点、手术指征及围手术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5月28日,在手术麻醉部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卫平,彭冬华,主治医师赵慧波和新生儿科住院医师谢紫云的全力护航下,由普外科四病区副主任医师谢俐、肖新辉及住院医师吴奇胜组成的手术团队为豆豆实施了手术,术中发现他的小肠内积累了数枚大小不等的“石块”样物质阻塞了肠腔并引起梗阻,专家们小心翼翼取出石块并恢复了肠管的通畅。
豆豆肠腔中取出的“石块样”物质
医务人员为豆豆的伤口拆线
术后,豆豆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继续监护治疗,新生儿科联合普外科四病区为他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豆豆顺利康复出院。据肖新辉介绍,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是新生儿大便不通的原因之一,是由小肠腔内累积的浓缩、黏稠或干燥胎粪所致。常见于低体重儿、早产儿,若正常体重则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肖新辉提醒广大市民,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如出现不解大便或大便少、腹胀、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医,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