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留声。今年,《娄底市中心医院院报》在走过她的第八个年头之际,在经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美蜕变和跨越,迎来了特别的纪念——出刊100期。院报人八年来的筚路蓝缕、艰苦探索,成就了“全国医院优秀报刊”,他们倾注了对《院报》的痴心热爱和款款深情,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编辑成了一篇篇优秀的报道、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服务百姓健康的文字、一张张见证医院发展的图片,奏响了医院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使之“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有时却也相信宿命这一说法。作为一名几乎与《院报》同成长的医院职工,我内心始终觉得自己与她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神秘联系,这种不能言说的神秘感不妨把它定义为超验之美吧。2011年7月,我有幸成为中心医院大家庭的一员,一年后的7月,《院报》正式创刊。《院报》发行第一期时,我便把她捧在手上认真端详起来,颇有质感的硬壳纸张和精美的彩色印刷给人一份沉甸甸的厚实感,内容囊括了医院动态、专题报道、专家风采、健康知识、杏林文苑等。每期《院报》我都认真阅读,因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我尤其钟爱杏林文苑板块,也投稿至院报编辑部,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上报。当我的“处女作”《做一个文明人,从我做起》在《院报》第九期刊登时,我激动地捧着报纸久久不能放下。
慢慢地,我的文章时常能在《院报》上刊登,如鄙作《幸福》《玉民君的等待》《<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重阳遐思》《父亲的烟草》《读书》《党办人的品质》《扶贫日记三篇》《关于爱国——基于两种非典型情绪的分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觅初心坚定使命——<论语>思想在主题教育中的新解》等等,先后见诸报端,其中的一部分文章还在省扶贫办、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卫健委等部门发表。我在《院报》上发表的文章还经常能收到读者的反馈,如《玉民君的等待》讲述的是我小时候印象中的一位可怜的村民,虽然早已过世,但他可怜的事迹博得了大家的同情,有人甚至要为他捐款。以文章《扶贫日记三篇》为内容拍摄的影视短片《扶贫日记》在2018年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广播影视类优胜奖,同时该短片还有幸被市委组织部推荐至中宣部。
八年多来,《院报》始终方向明确,特色明显,品质弥高:她庄严地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如实地记录着医院的发展轨迹,热心地传递着服务百姓的健康理念……
岁月积累成历史,质量凝聚出文化。在《院报》出刊100期之际,我衷心地祝福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能继续以精益求精的姿态,绽放出色彩斑斓的精彩和出类拔萃的品质。
(党办院办 陈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