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
春节临近,当市民沉浸在热闹、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时,娄底市中心医院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依然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节意味着喜庆和团聚,可对于他们来说,春节只是365天中的平凡一天。
谢瑜主任(右一)协助患者进食牛奶
1月29日,娄底市中心医院ICU(重症医学科) 14张病床都满了。
记者走进ICU,只见病人一个个安静地躺在床上,身上的各种设备和管道让人眼花缭乱,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吸氧管、鼻饲管、导尿管、输液管,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医用“装备”。医护人员在病房里来回走动,监测指标、调整管道、调节输液速度,为患者翻身……各种仪器的嘀嘀声和医护人员的脚步声频繁交织着。
ICU主任谢瑜正在病房来回巡视,看到一旁的护士正在试图让一个意识模糊的患者坐起来,她赶紧走过去,两人一左一右托住患者的腰,抱着患者半坐起来,协助进食牛奶。“阿姨,你慢点喝,不要急。”谢瑜捧着杯子、扶住吸管,一边提醒患者慢慢进食,一边告诉护士及时注意患者的尿液排放量。
谢瑜告诉记者,ICU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集中了医院最危、最急的重症患者。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说话,几乎都是绝对卧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医护人员必须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在患者床旁,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脸色、饮食、排泄、泵入药、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情况,认真查看与患者身体连接的每一根管路,时刻监控患者病情的变化。“我们每天不是在抢救,就是在抢救的路上。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病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谢瑜的话并非夸大其辞。在ICU,惊险的抢救每天都在上演。市民禹某骑摩托车时撞到栏杆,造成严重腹部外伤,被转送至市中心医院时已是濒死状态,行紧急手术后送进了ICU。在ICU医务人员的抢救监护下,尽管意识尚未恢复,呼吸尚未平稳,但医生仍在努力地将他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1月27日,谢瑜在巡视病床时,发现禹某的血压、心率在几秒钟内急剧下降,血压从145/65mmHg一下掉到55/38mmHg,心率速降到40次/分,脸色发绀,在仪器还没来得及报警时,谢瑜迅速上前实施心肺复苏,指导用药,三分钟后,禹某的心跳恢复正常,脸色逐渐好转,从“鬼门关”又跨了出来。
“ICU的医生不能完全依靠仪器,要随时走动、来回巡视,时刻警惕才能即时发现险情。这就要求我们每天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刻都不能松懈。” 在这个节奏紧张、神经高度敏感的岗位上,谢瑜已经坚持了9年。9年来,身为科室主任的她身先士卒,常年累月通宵达旦地守在病房。有时也会想,要是能休个年假就好了,把绷紧的神经好好舒缓一下。可是回头看看躺在床上的患者,看看忙碌着的同事们,她又把这个“奢侈”的念头按下去了。
今年的春节,除去3个休产假的,ICU余下的21人将分成三班轮值,每天满负荷运转。“这里24小时不能离人,所以节日对我们来说,跟平时没有不同。”
节日很平常,生命最可贵。“送进来的时候奄奄一息,后来自己能站起来、走出去了。”在谢瑜眼里,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此。她在患者康复的喜悦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正是这种可能,给了她坚守的力量。
黄小英:从没有正儿八经吃过团圆饭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疾病频发的季节,每年的11月到新年春节后的一个多月里,娄底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接收的患者也骤增,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
呼吸内科十病室共有36名医护人员,每天除接收约15名慢阻肺、肺心病、呼吸衰竭、重症肺炎、重症哮喘、肺癌、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科的急危重症病人外,还要在普通门诊接诊约17O名患者。1月29日,住院病人由60人增加到了75人,严重患者需要随时上呼吸机,医护人员开启了“白加黑”的工作模式,科室10台呼吸机24小时轮流工作。
黄小英教授在查房
在万家团圆、欢度春节的时候,娄底市中心医院有许许多多像黄小英教授一样的医生,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默默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换来无数病人的康复与微笑。
谢玉芳:上班是护士 孕妇的角色就没了
1月28日,记者走进娄底市中心医院急诊大厅,到处人头攒动,一片忙碌。人群中,急诊内科的“80后”护士谢玉芳挺着大肚子,正在给病人登记信息。即将临盆的谢玉芳,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忙,“一般到急诊内科来就诊的都是危重病人,特别是上夜班时,从晚上10点到早上8点,大家基本都没有时间喝水、上厕所,个个都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
“忙碌”对于急诊科医护人员而言是365天都在体验着的一个词语。临近春节,因为大量人员返乡、饮食作息不规律、天气变化等原因,患急性疾病的人也日益增多。急诊内科每天接收的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患者显著上升。就在1月27日晚,急诊内科就接收了五名心肌梗塞的病人。所幸,经过医护人员的急救,五名病人都化险为夷。
谢玉芳在接受记者采访
“二胎妈妈”谢玉芳在急诊当护士已经10年了。10年来,除了大儿子出生那一年,每年的除夕、正月初一她都是主动请缨在医院度过。“我家就在娄底,相对其他家在外地的同事来说还是要好一点,在医院过年也不错,我都已经习惯了,家人也很理解我。”谢玉芳说着说着,泪水却突然夺眶而出。2017年春节前几天,谢玉芳的奶奶突发旧疾,且来势汹汹,家里人打电话要她赶紧回家送奶奶去长沙治病。从小被奶奶一手带大,跟奶奶非常亲的谢玉芳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了,但当时正值春节,科室本就人手紧张,按照排班表,谢玉芳要从大年三十上班到正月初六,初七才能休息,如果她请假,就意味着其他人要付出更多的辛劳。最终,谢玉芳还是没有请假。“幸好奶奶平安无事,否则我这辈子都不会心安。”
谢玉芳坚守的背后,是家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关心、理解和支持。“我很感激,上天给了我最好的老公、儿子、婆家、娘家。”谈到家庭,谢玉芳笑了,尽管工作辛苦,但家人用实际行动安慰了她。这些年来,大家都会想方设法来迁就她的时间。远在湖北的公公婆婆每年都会来娄底过年,减轻她内心的愧疚感;身为公务员的丈夫,节假日会准时接送她上下班。在科室,“大肚子”的她也会受到特别的优待。
“我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这是责任“。
(记者:王星 谢吕霞 张海波 廖清泉 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