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81期 -> 第六版 -> 新闻内容
耄耋老人肚里藏颗“定时炸弹”   专家及时“拆弹”解除危险
新闻作者:肖同权  发布时间:2019-01-24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术后,医生为喻大爷检查伤口愈合情况

”喻老,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只要肚子不胀就尽量多吃点东西啊,这样有利于身体康复……”2018年12月3日早晨,在我院6病室(普通外科、肿瘤外科、小儿外科)病房,科主任莫崖冰教授逐个为患者查房,80岁的喻大爷前几天进行了手术,切除了肚子里重达2公斤的肿瘤,术后第4天的他看起精神不错,喻大爷的儿子开心地说:“老爷子恢复得很好,感谢莫主任及6病室全体医务人员对我父亲的医治!”。
喻大爷是娄星区的一名退休老教师,现住娄星区乐坪办事月塘居委会,近一年多来,他总感觉上腹饱胀不适,尤其是饭后。近段时间来,喻大爷饱胀感似乎有所加重,平卧时左上腹隆起一个大包块,一按还隐隐作痛,家人把他送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通过彩超检查发现上腹部有一个大约16×13cm的肿瘤,且肿瘤与胃、胰腺、脾脏紧密相连,经消化内科医生建议,立即转普通外科治疗。
得知老爷子肚子里长了个这么大的瘤子,喻大爷一家人都急了,在长沙定居的女儿女婿立马联系湘雅医院,喻大爷的儿子却建议就到我院治疗,他打听到我院6病室的莫崖冰教授不仅医术好,人品和医德也很不错。于是,11月25日,喻大爷入住我院6病室,莫崖冰教授为老爷子进行了细致的检查,通过CT增强扫描,基本确定了喻大爷所患疾病为胃肠间质瘤。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对常规放化疗均不敏感,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考虑患者年龄大,合并有糖尿病,而且没有有效控制,同时还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右中肺感染,近期出现疼痛加重、包块增大,肿瘤有发生破裂可能。为给患者制定出最佳手术方案,莫崖冰教授和谢俐副主任医师认真为老人调理身体,并仔细判读了患者的CT等影像资料,为手术做了充足的预案准备。
11月29日上午,由主任医师莫崖冰教授、副主任医师谢俐、医师覃多芹组成的手术团队在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彭冬华、医师李国先及手术室护士的配合下,为喻大爷进行了手术。术中探查发现瘤体来源于胃底,紧贴膈肌与胰腺、脾门粘连紧密,肿瘤滋养血管怒张,手术团队应用熟练精准的技术,一个半小时就顺利将近2公斤重的肿瘤完整切除并保全了脾脏和胰腺,患者术后平安回到病房。护士长贺朝霞带领护士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护理,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离床活动。这位高龄合并多种疾病的腹腔巨大肿瘤患者,手术过程如同拆弹部队拆除炸弹一样,惊心而又平稳,体现了我院多学科联合治疗危重患者的能力。
据悉,“胃肠间质瘤”是医学上的新词,是到本世纪才被重新认识的“新”疾病,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每百万人口中约有15个新发病例。但目前,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临床上并不少见。近一个月来,就有3名胃肠巨大间质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顺利康复。
据莫崖冰教授介绍,胃肠间质瘤有别于“胃癌”或“肠癌”,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常常与胃肠道平滑肌瘤、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瘤等消化道肿瘤和疾病相混淆。“尽管它不是癌,却一样可以夺人性命。”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对常规放化疗均不敏感,根治性手术依然是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方法。然而,即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患者仍有很高的复发率。首次手术切除肿瘤后,在两年中间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间质瘤复发的情况,部分患者还同时出现肝转移,且复发瘤多生长迅速,并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患者虽然可以二次或者反复手术,但仍难以提高生存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第二代口服靶向药物的诞生,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进入了新时代。临床试验表明,第二代靶向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帮助缩小胃肠间质瘤肿瘤的大小、延缓其生长速度,还可以抑制对部分靶向药物耐药的突变类型,延长患者生存期、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莫崖冰教授提醒广大市民,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受到胃肠间质瘤的威胁,但遗憾的是仍然未能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胃肠间质瘤早期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早期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临床上在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约有20%-30%的患者已发展成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发生肝和腹腔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正在接受治疗或转移复发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在坚持规范治疗的同时,应密切监测肿瘤反应及病情进展情况,坚持定期随访,及时确认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以便医生根据肿瘤情况及时调整或改变治疗方案。 (肖同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娄底市中心医院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娄底市国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备案号:湘ICP备110184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