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44期 -> 第八版 -> 新闻内容
在清华学习的日子
新闻作者:黄小红  发布时间:2015-12-05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识清华,缘于1996年的那场高考,那一年我19岁,同届的一名优秀学友报考了清华大学这所让其他考生叹为观止的高校。在高校尚未扩招的90年代中期,考上大学并非易事,更何况是报考清华、北大这些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当时,这件事在我们当地考生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幸运的是,那位学友最终凭实力被清华大学录取,而我却没能挤过高考这根“独木桥”,与大学失之交臂,一气之下,我投笔从戎,加入了部队这个“大熔炉”,从此与大学无缘。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快40岁的我,竟有幸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
  今年8月,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由湖南省委组织部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县域干部媒体关系管理专题培训班》,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异常激动,没想到从未到过首都北京的我,能有机会到清华大学学习。
  8月17日,在清华大学扶贫办刘威老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了清华大学,走过多彩月季包围的松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两侧都是方圆石柱组成的东大门,大门虽不算雄伟,但也颇有历史的厚重感。门前宽阔地中央横卧着一块1米多高的花岗岩石壁,石壁正面刻着“清华大学”几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排着长队在卧壁前合影,期待有朝一日能考入这座神圣的学府。刘老师告诉我们,清华大学的校名是毛主席1950年6月应清华师生的要求,欣然亲笔题写的;石壁反面镶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那是1914年冬天,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梁启超来清华作名人演讲,他以“君子”为题,以儒家经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这次演讲后,学校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
  在开班仪式上,刘威老师简要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清华教育扶贫公益活动的开展情况,并用“走进清华门,便是清华人”对我们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表示了欢迎,让我们心中倍感温暖,暗下决心,一定要充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受清华厚重的文化,领略名师的智慧与风采,重温学生时代的记忆,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清华学子”。
  在清华的第一堂课,是由67岁的原吉林省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林炎志为我们主讲的《十八大后的国情与使命》,林书记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南等地任教、任职。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领导干部的工作经历,讲述了十八大前后中国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的国情与使命,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资本、劳动之间的二元关系,对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国内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提振发展信心,很有启发和帮助。林书记作为省部级老领导,思路非常清晰,谈吐风趣幽默,衣着朴素且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事后,我们从清华大学王传利教授口中得知,原来林老书记竟是原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林枫(曾任刘少奇同志秘书)的儿子,属典型的“红二代”,2013年10月林书记曾受邀参加过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更让我们心生敬意。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讲授的《廉政与勤政》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严重的反腐形式,深刻体会到做一名干部不仅要廉,还要做到“能”、“勤”、“公”、“信”,要能安人心,有智慧,守规矩。清华大学苏婧老师主讲的《突发事件媒体沟通的技巧》,让我们从各种案例中学会了面对媒体和记者的原则、方法与技巧,进一步提高了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科学院张雪教授组织我们开展的五场模拟新闻发布会,让我们在实战中亲身体验到了举办新闻发布会事前、事中、事后所要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她代表记者在现场所提的问题非常“尖锐”,常让我们这些临时客串的“新闻发言人”措手不及、无言以对。每场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张雪教授都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既肯定了各位选手做得好的方面,又指出了各个环节上存在的不足,并且引导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类似提问,她的智慧和敏锐让我们心悦诚服。还有清华大学唐少杰教授讲解的《党史与国史》,我不得不佩服唐老师惊人的记忆力和口若悬河的演讲功力,能将中国共产党94年党史和新中国66年国史烂熟于心,讲得如此清晰透彻,众多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和细节竟然一字不差。
  在清华学习的七天时间里,课程安排得很紧凑,但学校还是安排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让我们参观校史馆,游览清华校园,亲身感受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在校史馆,我们得知,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至今已有104年的历史了,是清朝末期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校园占地面积达5700多亩,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清华大学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位于清华二校门内,目前尚存的大礼堂、老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等众多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建筑,见证着清华百余年的历史与辉煌。
  漫步清华校园,我被清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所吸引、所震憾,站在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雕像前,我沉思良久,1946年7月15日他在昆明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最后一次的演讲》竟成为千古绝唱,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47岁。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将大礼堂西侧土山上的古式六角钟亭命名为“闻亭”,以此纪念闻一多先生。
  来清华,一定得去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看看。八月下旬的午后,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我也走进这片绿色。荷塘四周,长着许多茂盛的杨柳树,放眼望去,长长的柳条倒垂在清澈的湖水中,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与岸边的杨柳连接成层次分明的两片绿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先生将满池荷花写得如此美丽,让人叹为观止。坐在荷塘边的青石板上,一朵朵白云轻轻飘浮在蓝蓝的天空上,一群群的小鱼在清澈的湖中尽情嬉戏,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授在湖边悠闲垂钓,湖中自清亭里还有三五个埋头看书的学生,一派自然、宁静、祥和的景象。记得《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先生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之中,还夹杂着不满黑暗现实但无法超脱的哀愁,因而“心里颇不宁静”,这种意境,我是体会和感悟不到的,但朱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却令我肃然起敬。
  在清华东门的右侧,是著名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我知道朱镕基总理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担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长达17年之久。怀着对朱总理的敬佩,我信步走进了经管学院的大门。一楼大厅右侧的整面墙上刻有朱镕基总理1994年2月关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建设的一段论述,我记得很少题词的朱镕基总理,曾亲自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要做假账”。《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记载,2001年6月5日,朱总理辞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职务,在告别演讲会上,他动情地说:“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但是,请大家放心,我的心永远留在清华……再见了,我永远是一个清华人!”。
  告别清华回到娄底已经三个多月了,但每每回想起在清华学习的日子,眼前浮现的是清华的那座校门、那方讲台、那片荷塘、那尊雕像,还有老师们精彩的演讲,把我的心久久留在了清华的课堂上…… (文/黄小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娄底市中心医院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娄底市国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备案号:湘ICP备110184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