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末,我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离开武汉,回到娄底参加报社的公开招考。这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草率、仓促的决定,现在让我踏实了下来,让我有了生命的归宿感,让我今天能在这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2010年3月,我进入娄底日报社新新网,成为报社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掐指一算,今天是我来报社的第1278天。回想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心中无限感慨:举目无亲,一路走来,有过欢笑、泪水,有过困惑、放弃,但更多的是成长、坚守和进步。从第一次采访,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现在的灵活自如;从采编的青涩稚嫩到现在的日臻成熟,从广告经营的懵懂落后到现在的迎头赶超……同样的,三年来,网站也在艰难中成长。网站负责人李黾同志的满头青丝熬成白发;刘辉煌、刘明军这两位报社的资深员工放弃高薪和优厚待遇来到一穷二白的网站,支撑起广告、采编两面大旗;网站也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大家的争相投稿;工资从入不敷出,两月一发,半年一发到现在的按时发放,从一百、两百、三百到一千、两千、三千甚至更多……
三年走来,有着太多的感动和酸涩。2011年3月,我采访了双峰县印塘乡6岁的脑瘫儿童王静宇和他的残疾人爸爸王站兵。稿件刊发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静宇随后被安排到涟源阳光医院接受免费康复治疗,从只能爬行、不会说话、慢慢康复,到可以搀扶着行走和站立,并能说出含糊的话语。后来,王站兵带着静宇来到报社感谢我,他说,因为我的报道,他们一家得到了社会的关心和捐助。只是,静宇生活终究难以自理。他担忧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孩子该怎么办?临走时,看着他们父子俩蹒跚着脚步,慢慢离开我的视线,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哀怜他们的命运,没有资格仅仅付出很有限的努力就承受他们莫大的感激。因为恰恰是他们,让我洞悉这世间的悲苦欢喜,知道人世有许多不完美,知道很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但我从中更懂得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和使命,学会用快乐的心、感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世界。
三年走来,有着人生的失落和坚守。2011年8月,广告业务的落后让我在网站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如果业绩再不上来,按照规定,我将会被辞退。那一晚,我失眠了。我告诉自己,我不想放弃,不想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想放弃可以真正为之付出一切的理想。然后,我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并走到了今天。
2012年10月,娄新高速开通在即,我与同事连续一个星期辗转于各县市区进行集中采访。为了稿件能够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表出来,我每天持续加班到凌晨。有一次,稿子快写完的时候,电脑突然死机了,电子文档没有保存,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熬了四个小时的稿子就这样没了,又累又困的我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失声痛哭,哭完以后擦干眼泪,继续写……
三年来,我见证了太多的“正能量”:有27年来,勤奋执着,关爱病人,乐于奉献,足迹遍及300多个单位和社区的“雷锋式为民医生”胡卫民;有10年来,孝敬公婆、照顾脑瘫儿子和半身不遂的丈夫,用爱创造医学奇迹的李志兰;有20多年投身爱心事业,足迹遍布全国100多个县市,影响60多万人传递爱心的84岁高龄的肖光盛老人;有创办公益协会,扶持贫困学子的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普通的藏族大学生东知才让……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人,用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鼓舞着我,让我内心的清明从来没有动摇过。在许多人用"物欲横流",用"人心不古"之类的词来形容这个社会时;在许多人因为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变得玩世不恭时,我却常常能被这些普通人所感动,为他们的精神和信念而泪流满面。
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的往事和经历,不管今后的这条路我还能走多长,走多远,不管将来我是否还从事记者职业,我都永远忘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记者生涯。因为在这里,我学会了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包容、责任、良知、感恩、正直、善良和担当,这些将始终如一地贯穿我的整个生命。
若干年后,回首生命旅程,我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看到的风景,遇见的人,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所有闪亮的日子,光芒从来都不会消失。